27

2024-05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和指标体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和指标体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模型包含“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社会参与”3个维度,“身心健康”“自我管理”“问题解决与创新”“人文与审美掌”“语言与沟通”“科技与应用”“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10个指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36个基本要点共同构成的系统化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和要点说明如下。 “自主发展”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在现代社会中,自主发展的人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有效地管理自我,做好自我未来的规划,并能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有效地解决实践问题,具有创新能力和积极行动能力,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价值。“自主发展”维度包括三个指标:“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和“问题解决与创新”。 “身心健康”是指具有强健的体魄,能够坚持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积极心理品质,自尊自信,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能够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包含以下4方面内涵。 身体健康,具有体魄强健并且是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成熟个体,身体和生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能够良好适应周围环境。心理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自主自律、成熟独立。 交往合作,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具有同理心,能够通过团队合作达成良好的目标,具有冲突解决能力。 坚韧豁达,设定目标并具体实施执行的能力。不被动服从,自己确定目标,不怕失败,付诸行动,坚韧不拔。 “自我管理”是指能够独立自主地行动,做到生活自理,行为自律;能够自主学习,勤学乐学,善于反思,有终生学习的意愿和兴趣;能够制定并实施自我发展规划,并根据环境要求做出适当调整。“自我管理”指标包含以下5方面内涵。 学会学习,知道如何根据自身的需要组织和开展学习,具有持续学习的兴趣和终生学习的意识。 独立自主,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地行动。能够做到生活自理,行为自主自律、成熟独立。 勤于反思,能够自主学习,勤学乐学,善于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意愿、兴趣和能力等。 情绪管理,备有效管理和整合情绪、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并能够根据环境要求做出适当的行为调整。 生涯规划,通过分析个人的能力、兴趣、价值观和社会环境,制定出一个有效的、可操作的职业发展计划,以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目标的过程。 “问题解决与创新”是指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具有实践动手能力,能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设计和实施方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对于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态度,对于现象能够提出质疑,勇于挑战,敢于创新。“问题解决与创新”指标包含以下5方面内涵。 发现问题,具有深度观察力,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现象与新问题,并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将更加具有独特性和积极性。 问题解决,在没有明显解决方法的情况下,个体从事认知加工以理解和解决问题情境的能力。 批判思维,对于知识与现象能够提出质疑,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能够澄清各种观点,求得更好的解决办法。 实践能力,根据目标,选择或制定合理的方案,并付诸实践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能力。同时,对他人的问题解决方案、设计,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进行评价。 创新能力,对于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态度,具有创新意识与思维,具有主动进取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能够提出和实施新的想法,勇于挑战,敢于冒险与创新。 “文化修养”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基础。语言、科学、艺术等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都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只有通过文化的修习和养成,人类才能传承并创造文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个体的文化修习和养成,需要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社会中这些反映人类智慧的文明成果。“文化修养”维度包括三个指标:“人文与审美”“语言与沟通”“科技与应用”。 “人文与审美掌”是指握基本的人文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关注人,尊重人,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能够感受、理解和欣赏各种美的事物,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人文与审美”指标包含以下2方面内涵。 人文修养,掌握基本的人文文化知识,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在其中陶冶心灵,具有人文底蕴和社会责任感。 艺术修养,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鉴别和欣赏艺术作品、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能够并且愿意借助艺术形式自我表达,能够理解艺术作品中的思想、经验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语言与沟通”是指具备语言的基本技能,勇于表达,乐于沟通;能根据不同的目的、对象和情境,恰当地运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进行理解与交流。“语言与沟通”指标包含以下3方面内涵。 语言基础,语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使用语言、符号与文本的能力、文字理解表达知识和观点、基本词汇的获得与使用,熟悉语言习惯和语言规范。 阅读理解,能够阅读和理解各种材料,包括主要观点和详细资料、修辞和材料结构以及知识和观点的融合。 语言表达,在交流的环境中,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进行口头与书面表达的能力,用符合逻辑的语言解释与表达当前的社会现象,以及多媒体交流中灵活应变能力。 “科技与应用”是指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具有科学态度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技术解决问题,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具备一定的运算和推理能力,能够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正确理解信息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科技与应用”指标包含以下3方面内涵。 科学知识,理解并意识到科学的基本思想,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能设计科学试验、运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科学精神,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时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信息素养,能够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达成良好的目标。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准确而有创意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 “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需要心怀天下,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社会参与”维度包括四个指标:“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 “公民道德”是指仁爱宽和,尊重生命,友善待人,孝敬长辈;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对人对事负责;坚持公平正义,追求自由平等。“公民道德”指标包含以下4方面内涵。 尊重生命,了解生命存在与死亡的含义,热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悟和思考,关爱生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而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公平正义,对每个人的不同需要给予同等的关注。从现实的、感性的、具体的、真实的个人与群体出发,观照个人的个性自由与群体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 孝亲仁爱,要孝顺长辈,学会感恩,在同学之间和老师之间能团结同学,在这学校与社会的环境中能够和人友好相处,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诚信守信,做人做事,要有诚信意识,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恪守诚信,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负责,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社会责任”是指履行公民义务,乐于志愿服务,有参与及合作精神;有规则与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能够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具有生态文明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社会责任”指标包含以下4方面内涵。 劳动意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具有朝着人生目标努力奋斗的态度,热爱劳动、具有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具有基本脑力与体力劳动技能。 集体意识,了解形势,了解所处的系统,明确自身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后果,通过思考与自身和集体的规则和目标相关的潜在的结果对自身行动做出选择。 环境意识,能够关心、理解自然与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未来观,理解未来社会是建立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具有环保与节约精神。 法律意识,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能进行事实分析,并能够运用法律维护和主张自己的权益。 “国家认同”是指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欣赏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努力的志向。“国家认同”指标包含以下3方面内涵。 民族精神,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具有艰苦奋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政治觉悟,作为集体的成员关注并参与政治活动、了解地方及国家政治进程等。对政权的认同态度、支持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对政权代表的国家的心理归属感。 家国情怀,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具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基本知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国际理解”是指认识人类发展的相互依赖性与共同价值,积极追求全人类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具有全球视野,关注世界发展现状和动态,理解我国与世界发展的关系。“国际理解”指标包含以下3方面内涵。 国际视野,站在全球背景下思考与分析问题,了解国际热点事件与重要公共事件,积极拓展国际视域,借鉴相关国际经验与跨文化知识,提升未来竞争能力。 发展共存,未来人才是全球共同发展的动力,为整个国际社会履行责任担当、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而努力,有对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盼与追求。 尊重包容,尊重自己,能够理解、尊重和包容不同国家与不同文化和风俗的差异、尊重不同族群人与事物以及社会传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26

2024-02

2023-2024测评工具

2023-2024学年测评活动介绍   依据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框架,确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目标、内容和范围,设计了2023-2024学年的测评活动。本学年的测评活动包括:“绳影飞舞”、“我的小感受”、“隐蔽图形找找找”、“生活小达人”、“倒来倒趣”、“看我奇思妙想”、“’小’问题中的’大’思考”、“我是小小美术家”、“我是小小音乐家”、“文学大比拼”、“文思飞扬”、“太空探索”、“我的科学探秘之旅”、“我眼中的学校和社会”、“我眼中的祖国和世界”、“日常生活的点滴”共16个。   测评活动覆盖三至十一年级,结合新课标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相应的测评内容和支持功能,通过生动的场景创设和游戏化表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发挥真实自然的水平。   完成全部测评活动预估用时为5.5小时。活动设计有一定的难度梯度,其中部分为选做内容,完成选做内容会有一定的加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水平进行逐级挑战。整个测评的过程是学生锤炼自身毅力,全面检验自己综合能力的一次宝贵机会,也能够从中激发学生对自己更清晰和深入的认知。     图 1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活动     在16个测评活动中包括了9个表现性评价活动。与传统的测评不同,表现性的评价活动通常不设标准答案,而是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创设真实、复杂、不确定的任务场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完成任务,通过智能分析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各类表现性数据,评价学生跨学科的通用的品格、能力和价值观。   这种评价方式旨在基于智能技术创新任务呈现形式,丰富数据采集手段,增强数据分析能力,促进测评活动实施。它提升了评价的客观性,升级了综合素质评价能力,提高了综合素养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专业性。在未来的测评中,表现性评价活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       图 2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倒来倒趣”       图 3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太空探索”       图 4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隐蔽图形找找找”

23

2024-01

2023-2024学年测评框架

2023-2024学年测评框架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模型注重能力表现和多元刻画,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发展,而非用同一个模板刻画所有学生。整个理论框架从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和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为底座,厘清了综合素质内涵,与2022年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一脉相承,贯通了学生培养过程和评价导向。   综合素质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跨越学科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图  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总框架      综合素质理论模型是包括3个维度、10个指标、36个基本要点构成的系统化综合性的指标体系。   “自主发展”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在现代社会中,自主发展的人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有效地管理自我,做好自我未来的规划,并能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有效地解决实践问题,具有创新能力和积极行动能力,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价值。“自主发展”维度包括三个考察指标:“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和“问题解决与创新”。   “文化修养”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基础。语言、科学、艺术等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都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只有通过文化的修习和养成,人类才能传承并创造文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个体的文化修习和养成,需要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社会中这些反映人类智慧的文明成果。“文化修养”维度包括三个考察指标:“人文与审美”“语言与沟通”“科技与应用”。   “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需要心怀天下,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社会参与”维度包括四个考察指标:“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   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导向,还需要厘清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和外延,建立层次清晰、分类精准、凝练有高度、具象可落地且反映本质的理论体系,全面体现跨越学科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建立的学生综合素质理论框架,最终确定了包括3个维度、10个指标、36个基本要点构成的系统化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本质定义,确保了育人过程和评价导向的一致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