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2021年度“揭榜挂帅”项目“大规模学生跨学段成长跟踪研究(2021YFC3340800)”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项目研发周期2021年12月—2026年11月。项目由教育学部、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陈丽教授领衔,联合了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科学技术馆、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承担。
项目将针对当前我国教育综合评价中科学性和客观性不足的“卡脖子”问题,通过有组织的跨单位协同集中科研攻关方式,研发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国学生综合素养测评方案,采集多场域、多模态的学生数据,建设百万级规模学生队列资源,探索我国学生跨学段成长规律,为综合评价改革提供智能解决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二级巡视员王小龙、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柯兵等出席会议。项目咨询专家组由11名专家组成,包括项目责任专家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单志广主任和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安建平教授,以及北京大学黄铁军教授、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中科院何清研究员、中国教科院马晓强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刘均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白学军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方海光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张海教授、北京国嘉瑞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徐胜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徐洪、科研院科技处处长窦非、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别荣芳等部门负责同志,项目负责人陈丽教授以及项目团队成员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参加了会议。
会期持续一天,包括启动仪式、项目管理培训和项目及课题实施方案汇报论证三个主要环节。
在启动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二级巡视员王小龙对项目的部署背景进行了解读,强调该项目是科教协同攻关教育难题、构建智慧教育体系的开始,项目研究将为后续科技部及其他单位做政策制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意义深远。同时,项目极具挑战性,强调多单位协同攻关才能真正做出标志性的科教融合成果,为未来相关项目的开展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教协同攻关教育难题的道路,支撑中国智慧教育新生态的构建!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二级巡视员 王小龙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柯兵指出,该项目在整个专项中是国拨经费最多、研发周期最长、参研单位最多的项目,且采用“揭榜挂帅”的新模式实施,对于整个教育科技领域布局具有重要和独特的意义。同时,他对项目也提出要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关键节点管理、突出重点成果攻关等实施建议。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 柯兵
教育部科信司司长雷朝滋指出,教育评价改革直接制约着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办学导向,对于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与公平发展、持续发展与生态发展,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方法上亟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介入,因此需要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一道努力,协同推进,切实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测评的真正落地。希望项目组能够提高站位,为中国教育的数字化战略整体推进,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和模式,也为未来科教融合破解中国教育的“卡脖子”问题,做出好的示范。
教育部科信司司长 雷朝滋
校长董奇指出,该项目立足教育,也应回归教育,项目虽然挑战巨大,但北师大将充分利用已有基础,积极配合项目需要,全力保障项目开展,以高水平要求完成项目目标与任务。同时希望教育部作为最终用户代表,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履行监督职责、协助成果应用,保障项目连续跟踪采集数据,促进项目攻关成果的落地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董奇
会议由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徐洪主持,由科技处处长窦非解读我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 徐洪
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院科技处处长 窦非
在项目实施方案论证阶段,项目负责人陈丽教授首先对项目任务概况、研究内容、技术方案、执行计划、经费预算、项目组织管理等做了整体介绍。
项目负责人
北京师范大学 陈丽教授
之后,北京师范大学辛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程文青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彭图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郑勤华教授五位课题负责人分别就各课题的细化实施方案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分别对项目与课题的实施方案展开论证与指导。
项目责任专家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 单志广
项目专家组高度肯定了本项目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一致认为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完整,具有可行性。建议,项目应高举高打,争取教育部将该项目建设成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基础库,以确保项目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专家组还建议应强化各课题的衔接联动及对总项目的支撑配合,持续提升课题与总项目的耦合性,保证项目目标的达成。
最后,陈丽教授代表项目组对各位专家提出大量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将该项目定位在教育技术领域的“航天工程”。项目组将全力以赴,学习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在科技部、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整合多方资源,在专家指导下,全力以赴保证项目的圆满完成。